博客年龄:16年3个月
访问:?
文章:1108篇

个人描述

刘继兴,作家,文史学者,传媒资深人士,山西柳林县人,现工作定居太原。生于1970年,199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,喜欢“浮舟沧海,立马昆仑”的人生大境界,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。擅长挖掘书本背后隐藏的东西,尤擅在茫茫学海中探幽发微。十余年来,在文、史、哲以及美学、传播学等领域均有建树。共发表各类作品450余万字。有《刘继兴读史》、《魅力毛泽东》、《历史的迷踪》、《哭泣的历史》、《历史上的那些牛人们》、《民国大腕》等著作问世。主编有《读史》丛书系列。 联系方式:Email:ljx6039@163.commsn:liujixing@live.cnQQ:416840699

古代报纸的神秘面纱

2014-11-21 23:38 阅读(?)评论(0)

轻轻一翻报,大事都知道。当今信息时代,报纸已成为人们最常见的新闻传媒,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。其实报纸在我国古已有之,只不过当时的报纸不叫“报纸”,而是称为“邸报”。

 

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报纸

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藏有我国的一份《敦煌邸报》,是唐僖宗光启三年(887年)发布的,原藏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,后被英国人斯坦因窃走,从此流落异国他乡。这份《敦煌邸报》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报纸,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报纸,它比欧洲最早的手抄本报刊要早800多年。

 

“邸报”的由来

在古代,“邸”本是各级地方官员进京述职时的临时下榻处,类似于今天的宾馆之类的地方。 “邸”的职能随着历史的发展慢慢扩大,后来逐渐演变为各级地方政府驻京城的办事处。因其在天子脚下,消息灵通交通便利,所以,向各地官员传递朝廷发布的指令,便成为它的一项主要功能。于是,“邸报”应运而生。

   “邸报”是由邸吏手抄的一种不定期的“新闻杂报”,主要刊载朝廷重要的政务活动、公务文书及政务信息等内容,供地方官员和士大夫们阅知,它已具备了报纸的某些特征和功能,是古代的主流传播媒介。

 

    “邸报”越千年

 “邸”从汉代就有了,“邸报”应该在汉代就出现了,可惜汉代的“邸报”没能存世。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“邸报”,是在唐代开元年间。据唐代孙樵在《经纬集》中记述,他曾偶然得到几十幅内容和形式都十分奇特的书籍,这些书无头无尾,文章都是分类一条一条写成的。孙樵阅后迷惑不解,不知为何物,后经人辨认,原来书中所记皆开元年间的朝廷政事。于是孙樵便将其命名为《开元杂报》,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有据可查的最早的“邸报”。

古报载春秋,流水卷沧桑。自汉、唐、宋、元、明直到清代,“邸报”的名称虽屡有改变,但发行一直没有中断过,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。随着造纸的发明和发展,东汉年间,我国用植物纤维造了纸,《邸报》已用纸来抄写,从而使《邸报》得到进一步发展,更便于发行和传递。“邸报”一直出版到1912年清朝皇帝退位,才停止了刊发。

 

影响最大的古代民间报纸

古代不独有官方的“邸报”,还有民间经营的报纸,影响最大、发行时间最长者是明代的《京报》。《京报》先后发行400多年,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才停办。当时经营《京报》的“报房”,即是近代报馆的前身。《京报》原是雕版印刷,后于至崇祯十一年(1638年)改为活字印刷,为我国最早的活字印刷报纸。明末,《京报》曾有“报房”自家采写的消息和少量社会新闻。《京报》到清朝末年已有相当发展规模,在北京一地有“报房”12家,加上其他各地,全国“报房”至少有20家以上。清代“报房”出版的《京报》通常为日刊,日总发行量已达万份以上,蔚为壮观,可谓一纸风行,满城相传。

清代末期的《京报》由《宫门抄》、谕旨和奏折三部分组成,由于奏折的字数较多,排印费时,需要在晚间才能完成其印刷装订,在次日发行。这种印成对折双页装在一起的《京报》,已很像现在发行的日报。(刘继兴)
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4-11-24 00:25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:http://blog.sohu.com/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